钟茂森:君子修身之道—由弟子规入论语(第三集)
2024-10-02 09:15 居士人物
尊敬的诸位仁者,大家好,大家请坐。我们继续来学习「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」。昨天我们前两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《论语》的概要,今天开始进入我们这一次《论语》研习的主要的部分。
我们昨天有谈到,我们这次对《论语》的研习是采用《弟子规》做为《论语》的主线。《弟子规》是根据《论语.学而》当中第六章展开来说明的。我们今天也就来谈这次研习的总叙,也是《弟子规》的总叙。我们提出「学而篇」第六章,「子曰: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」。《弟子规》总叙部分正是讲的《论语》这一章。我们可以说,把《论语》归纳起来,也不外乎是这一章的详细说明而已。这一章孔老夫子说,「弟子入则孝」,这个弟子是圣贤弟子,你如果想做圣贤,至少你想做君子,你要符合这个条件,第一个是孝,「入则孝」这个入是在家里,在家里要孝顺父母。「出则弟」这个出是对待兄弟,也可以解释为出外求学、做事,都要行悌道。这个入和出,当然可以引申为讲内心和行为,入是讲内心,在我们的心里要有孝心,孝敬存心,则对一切人都恭敬、都尊重,自然就有敬顺的心,用这个敬顺的心对一切人那就是悌道。所以出是讲他的行为表现,一切恭敬。
实际上悌也是孝,它是孝的扩展而已。能够对父母孝敬,则自然能够对兄弟姐妹尊重爱护,出外工作对领导就能够敬顺,对下属就能够仁爱,对待一切同事朋友自然能够诚信。所以儒家讲的五伦关系,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君臣、朋友,它的核心是在于父子这一伦,「父子有亲」,这种亲是天性,不是后天学来的。能够对父母有至诚的孝心,这个孝心延伸出去,对兄弟自然能做到兄友弟恭。对夫妇自然能做到夫义妇听,这个听是讲温顺合作,这个义是讲道义、恩义、情义,夫妇之间要有这种义,又要能够和顺。对于君臣自然能够君仁臣忠,对于朋友自然能够讲求诚信。所以五伦关系它这种在五伦之间的本分义务,实在讲都是这颗孝心,从父子有亲当中展开的,所以父子有亲是仁爱的原点。夫子之学就是仁爱之学,而仁爱之学的根本就在于孝。
孝悌做到了,才能够讲谨、信,谨是行为谨慎,信是言而有信,这是讲言行,言行都恭敬。「曲礼」就是《礼记.曲礼》篇当中第一句话就说,「毋不敬」,一切恭敬,敬人、敬事、敬物、敬天、敬鬼神,毋不敬。为人处世谨言慎行,就不会有大的错误。实在讲,谨和信都是在完成孝道而已。如果行为不谨慎,可能犯下了罪刑,可能做了错事,侮辱了自己的父母、祖宗,这就不是孝。如果言而无信,不诚实,也会被人厌弃,这都是为父母脸上抹黑。所以谨和信是讲行为、语言,那都是由孝心而发的。
「泛爱众」,这个泛是广博的意思,广泛的意思,对一切大众都要平等的爱护、关爱,不能够有分别,不能够有歧视。不是因为某人跟我是亲戚关系我才爱,或者说某人我喜欢他我才爱,那我不喜欢他的我就不爱,或者是他跟我很疏远的我也不爱,跟我没关系的就不爱,这都不叫「泛爱众」。泛爱众是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这个人不管是好人、坏人、亲人,甚至是敌人,都要爱,这就仁了。为什么要爱?昨天我们谈到,这是与道相应,道就是自性,这跟我们自性相应,因为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真心本性所变现的,所以跟我们是一体的。既然是跟我们一体,我们怎么能不爱他们?就好像我们这个身体由不同的组织器官组成,组织器官又是由不同的细胞组成。世界上的所有的众生就像我们身体上的细胞一样,都是自己。我们的肉体就是其中一个细胞,我们不能只爱这一个细胞,不爱其它细胞。如果只爱这一个细胞,不爱其它细胞,那整个身体肯定出毛病,肯定要死亡。所以一切细胞我们都爱,因为它们是一体的,它们就是自己,爱人就是爱自己。
当然这个爱众修学起来也有个次第,就是孟子所说的,「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」。亲亲就是讲孝道,对父母我们要爱、要孝敬,这是让我们最能够体会爱的。父子有亲,是爱心的原点,我们体会得了这个爱,要把这个爱心展开延伸出去,要仁民。民就是人,仁民,这个仁是爱的意思,爱一切人。不仅爱一切人,再展开,爱一切物,物的范围比人的范围要广,这里讲的「泛爱众」,这个众应该可以理解为众生。什么叫众生?众缘和合而产生的现象叫众生。所有的一切万物,哪一个不是众缘和合而生?这个缘是条件,不同的条件产生的万物。你像这个桌子,桌子是由木板、由钉子、由油漆组合而成,那叫众缘和合。你仔细想想,哪一个东西不是众缘和合?所以一切众生都要爱,这叫泛爱众。乃至把我们的心量扩展到虚空法界,整个宇宙一切众生、一切星球我都爱,这个心量就广大无边,这是圣人的心量。
「而亲仁」,这个亲仁是亲近仁德的人,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,可以做为我们的良师益友,我们要亲近他,亲近他就能够提升。从他那里能够学习到道德,学习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让我们明了了,我们会境界愈来愈提升、愈来愈没有烦恼、愈来愈幸福快乐,所以「能亲仁,无限好,德日进,过日少」。
爱众,这里讲的「泛爱众」,一切众生我们都爱,这个爱心是平等的。但是亲仁是有选择的,我们选择众生当中真正有智慧、有仁德的人我们亲近;那些没有德行的人,我们尊敬他、爱护他,但是不跟他学习,敬而远之。
最后一个是讲学文,这个学文的文就是讲古圣先贤的经典,所谓文以载道。经典记载的是道,虽然经典本身不是道,但是我们看了经典从中可以体会道。昨天讲到的学习圣贤学问没有别的,就是为了悟道、行道、证道,与道合而为一。那离开了经典,我们怎么可能证道?
道,昨天我们也讲过,道本不可说,但是勉强而说,是我们的真心、我们的本性。我们如何能够回归到真心本性上来?《弟子规》就是一个基础入门的科目。而《弟子规》的总叙就是提纲挈领的告诉我们,「首孝弟」,要从孝悌入手,因为孝让我们最能够体会道。你看这个「孝」字,中国的文字是智能的符号,上面是个老字头,下面是个子字底,它表示老和子是一体的,父母跟自己是一体的。那父母之上又有父母,一直追溯上去,尧舜禹汤,乃至黄帝、炎帝、伏羲,都是跟我们一体,都是我们的祖先。伏羲再往上已经没有记载了,但我们相信肯定还有,跟我们是一体的。所以他们传承下来的教导,我们要认真的学习,要承前启后,继往开来,把古圣先贤的道脉传下去,这叫尽孝。再往下,儿子、女儿,儿女底下又有儿女,一直延伸下去是未来无终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都是一体的,这个孝的含义就太深了!所以孝本身就表示道,道的相就是一体。
昨天我们讲的,道是本体,无相的,但是它能现相,能现相就叫德。那所现的相当然都是一体,无不是道,因此《中庸》上讲,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」,离不开的,道无处不在,它是宇宙的本体、源头。随拈一物,哪里不是道?那你如何见道?你要随顺着道而修,这叫「据于德」,率性而修,随顺着本性而修,修的是性德。什么是性德?孝就是性德,悌也是性德,谨、信、爱众、亲仁、学文,这统统都是性德,我们都要修。所以依据圣贤的教诲我们这样修才能见道。而德之本就是孝。《中庸》上讲的「修道之谓教」,孝是教之所由生也,一切圣贤教育都要从学孝开始。
在《论语.学而篇》第二章说到,「有子曰: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,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」。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有若,他在这里说的话也是传述孔子的教诲。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孝悌,他就有道德的根本,好犯上的人就少了,什么叫犯上?干犯上位的人,冒犯领导,冒犯父亲、母亲、长辈、老人,这都是叫犯上。鲜矣,这个鲜是少的意思。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孝悌,很少会犯上作乱。什么叫孝悌?朱熹《四书集注》的解释很简单,「善事父母为孝,善事兄长为弟」,这都是讲敬上。有敬上的心,哪里会犯上?那么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人,没有听说过,未之有也,就是没有这样的人。什么叫作乱?悖逆争斗,忤逆谋反,这些都叫作乱。不好犯上怎么可能好作乱?所以君子要务本,什么是根本?孝悌是根本,本要是立了,道也就能生。就像一棵树,它的根很深就很稳了,这个树就能立得很好,枝叶花果就能生长得很繁茂。一个人他想在这一生德行、学问、事业上有成就,把这个根本要稳固,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。
仁,刚才我们讲到的,就是一体,从孝入仁很自然,所以孝悌是为仁之本。我们要行仁,这个为仁是在修行仁,行仁之根本在哪里?就是孝悌。古人讲的百善孝为先,孝心一开,百善皆开,仁心也自然就开了,这个效果非常的快速。我记得过去,在二00七、二00八年,到过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学习,我们的恩师在那里建了一个文化教育中心,推动《弟子规》的教学,对汤池镇四万八千人口进行全民《弟子规》的教育,天天有老师开班教学,很多的镇民、村民听到了《弟子规》,听到了孝道,立刻就能够回头。
像当时有一位汤池镇第二中学的初一女学生,她是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,不喜欢跟同学在一起。她在家里非常不孝,对母亲总是不满意,常常跟母亲吵架。结果在一个星期六下午的时候,她跟母亲吵过一架出来走走,经过当时希望小学的课室,听到我们中心的老师在那里讲《弟子规》,她就进去,很好奇,就去听了一课。正好讲到孝道,听了以后她突然明白,实际上妈妈是爱我的,我怎么可以跟母亲吵架、顶嘴?这《弟子规》上讲,「父母教,须敬听,父母责,须顺承」,我怎么可以做出不孝母亲的事情?所以她自己忏悔。
结果回家就改正,后来她写给中心的老师一封感谢信,她是这样说到的,这封信我给大家念一念其中的片段,她说:「我太不孝顺了。我每天只想着自己,从没想到去体贴父母,关心别人。那一天回家,我就去买菜、做饭,因为我要让妈妈也知道我变了。我做好了饭菜等妈妈回来。妈妈一进门,我就对妈妈说:晚上好!妈妈您辛苦了!妈妈看到满桌子的饭菜,笑了。吃完饭,我还帮妈妈洗了脚。妈妈流泪了,我马上扑向妈妈,哭着说:妈妈,我是一个坏孩子,我不明白怎样爱您,以前我都太任性了,以后我再也不会让您生气了。到了学校我主动向同学问好,同学们都说我懂礼貌,所以他们也都和我在一起玩了。是《弟子规》让我找回了母爱,找回了友情,让我找回了快乐,所以我要用心灵对它说一句,《弟子规》,我爱你!」
这是一个初一女孩子写的一封信。她是真正体悟到学《弟子规》的快乐,真正回头了,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真挚感人的话语。你看就听了一座《弟子规》的课,就能够有这样的转变,真正让我们产生无比的信心,人是非常好教的,看你用什么教他。如果你让他看着电视里面的杀盗淫妄这些不健康的内容,他就会学坏,他就会变成坏人;如果你用孝悌忠信、用《弟子规》、用圣贤之道去教他,他就能变成好人。一个人要从不好变成好,也很快,只要你用孝道来教他,这是爱心的原点,最能够启发他的仁爱之心。而她的心一换过来的时候,孝心发起了,仁爱的心发起了,她发现她的环境都跟着变了,她发现原来母亲是这么爱我的,原来自己的这些同学朋友对她也是这样友爱的,为什么过去没发现?过去用的心不一样,现在心改了,境界就跟着改,境随心转。
所以我们昨天讲到孔子对颜回说的,「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」。你有了仁心,你再看外面的世界,那就是天下归仁的世界,哪一个人不是仁人?你如果用不仁的心看外面的境界,即使是最爱你的父母都好像变得不仁了,不是外面的境界、外面的人物有什么好坏,完全是你自己的这颗心。所以夫子讲,「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,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」。孟子说的,孝悌之道,是成圣人之道,「尧舜之道,孝悌而已矣」。所以孝意思是很深广的,概括起来讲,可以分为三个层次,养父母之身,养父母之心,养父母之志。养父母之身,是对父母衣食奉养,不一定说富有的人才能做到,贫穷的人用粗茶淡饭尽心竭力的奉养,也是一样养父母之身。养父母之心是让父母生欢喜、快乐,得到安慰、得到满意。养父母之志,是父母对我们的志向,我们要努力去实现。如果父母对我们没有志向?没有志向我们自己要确立起志向,志在圣贤,有志这一生做君子、做圣贤,光耀门楣,这也是养父母之志。
我记得我自己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之下,还算是有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根基。我的父母早年离异,我又是独生子,父亲另外组织了家庭,我就跟母亲相依为命。从小母亲就教导我要立下人生远大的志向,我记得她曾经教我读《朱子治家格言》,劝导我「读书志在圣贤」。后来我上了大学,在广州中山大学念书,她鼓励我出国留学,要学本事,将来为国、为世界服务。我舍不得母亲,她一个人,可是母亲鼓励我说,「我将来要做博士的妈妈,要做教授的母亲」。母亲为了成就我的前程,她毅然决定送我出去美国留学,自己忍受着寂寞。于是我在一九九五年二十二岁出国留学,当时考取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。紧接着读完硕士就读博士。当时我在美国没有什么亲友,拜别母亲的时候也很辛酸,我跟母亲说,「妈妈,请您等我七年,我要完成硕士和博士,满您老人家的愿」。因为在美国一般读硕士二到三年,读博士要四到五年,加在一起差不多七年时间,我准备七年寒窗苦读。
所以到了美国,那是从早到晚都非常的用功,没有休息日,没有星期天,天天都是工作日,生活非常的简朴。我约了几个同学一起租了最便宜的房子,离学校比较远,八个同学一起租一个房子,冬天我们不开暖气,夏天不开空调,就为了省电。冬天有时候很冷,从大陆带过去的一张毛毯不够用,又不舍得买棉被,所以把所有的衣服都盖着,不够的时候连书本都压在上面来过夜。我记得当时有一位师兄毕业的时候,他有一个高压锅已经不高压了,那个高压阀已经不见了,他要把它扔掉,我就把它捡回来,就用这个不高压的高压锅,用来炒菜、做饭、煮汤,一用就用了四年。每周搭同学的便车去买菜,我买菜不看菜的好坏,只是看那个菜牌子,哪种菜最便宜我就买哪一种。所以天天吃的是包心菜加胡萝卜,或者是胡萝卜加包心菜,因为这两样菜是最便宜的,后来知道这两样菜其实很健康,很有营养。
我自己因为成绩还算比较好,所以有全额的奖学金,一个月八百美金的收入,自己省吃俭用,我能够给自己的父母每个月寄三百美元。剩下的五百美元,我再省一点,可以每年省下一张机票费,可以回国探亲一次。每个礼拜自己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学习的闲暇给自己的父母写家信,或者是给父母打电话,我是每个礼拜给自己母亲打一次电话,每两个礼拜写一封家信。那么写的信很多,每一次我写信给我父母,他们都给我回信,所以这些信积攒起来,现在已经有一个箱子这么多,我母亲保留下来,叫做家庭文化箱。现在把这些信拿出来读一读,也都很有味道。我想抽出一段给大家分享,这是我在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给我母亲写的一封信当中的片段,一九九六年是我到美国过的第一个冬天,那一年。我的信是这样写到:
「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。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,有一天早上起床,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,我可以挺过来,便可省些钱,无须买棉被了。尽管冷,我仍然保持每周一、二次的冷水浴。我目前的学习、生活都较单调,每日穿同样的衣服,吃同样的菜饭,走同样的路,读同样的书。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,使躁动的心息灭。我每日早、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,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。因为我深深懂得,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,而是在欠着父母的恩德,花着父母的血汗钱,若不努力读书,天理难容!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,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『头悬梁,锥刺股』的精神,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清净。这个星期五晚上,下了一场冻雨,格外的冷,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。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。妈妈,请您放心,您的儿子向您保证,向您发誓:我一定会孝顺您,把孝顺放在第一位,把事业放在第二位。」
当母亲接到我这一封来函,您猜猜她是怎么个想法?她会怎么样做?大概有的人说,如果我是你母亲,我可能马上得给你寄点钱,得买张棉被,得换个好的锅,不能老吃包心菜加胡萝卜,得加强一下营养。可是我母亲没有这样做,她在给我的回信当中她是这样写到:
「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坚强。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,感谢清苦、无欲的生活,它使人恢复性德之光!人的本性里什么都具有(具有智慧、福德等等),只是人们长久以来被贪、瞋、痴的尘土封盖了,使其不能显露。那么,用什么方法才能开启人性的宝藏?用『孝』。这是第一把钥匙。孝养父母,扩而大之,孝养一切众生。茂森,你先做一个榜样,给青年们看看。」
这就是我母亲给我的回信,没有给我寄钱,没有让我买棉被,反而是「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」。在母亲的鼓励下,我就立定目标,尽快的完成学业。所以周末的时候,同学们可能出去玩,出去party,出去旅游,我都婉言谢绝了,一味的读书。我给自己设定了七条戒律,这是我自己的规定,这七条戒律,第一不看电影电视,第二不逛商场,第三不留长头发,第四不穿奇装异服,第五不乱花钱,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,第七不谈恋爱。因为这「七不」防身,所以学业进展得很顺利,几乎每一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,本来预计七年完成的学业,结果四年就全部完成,提早了。在一九九九年,我博士毕业。当然在博士毕业后我最希望找到的工作是在大学里教书,做教授,可是这个行业的竞争很强,我们要顺利找到工作,最重要的是自己博士导师的推荐函。结果,我请我的博士导师写了推荐信,他是美国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,他在信中这样的称赞我,让我感觉到受宠若惊,他说,「茂森是我二十五年学术生涯中最优秀的学生」。
由于他的有力的推荐,所以我一毕业就立刻找到了很好的工作,到德州大学教书。那么后来,没有毕业之前,我就赶紧飞回广州,就是我的家乡,给我母亲办理签证,邀请我母亲去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。后来我母亲顺利获得了签证,参加完我的博士毕业典礼之后,跟我一起到德州大学赴任。从此,因为有了比较好的收入了,我就开始用我的收入赡养父母,还有我在乡下的爷爷奶奶。
当时走上美国大学的讲坛,我才二十六岁,很多我的学生当中,因为我直接在大学里就教硕士班,在硕士班当中很多同学年纪都比我大,最大的一个学生有七十岁。所以我现在在讲课看到底下的听众男女老少都有,我也不觉得奇怪了,因为我早已经习惯了。那一年我给我母亲写的一个感谢的贺卡,里面写到:「我原本是一块粗劣的碑石,而您正是一位智慧的雕塑家」。我感觉到我从小到大,之所以能够健康的成长,能够成人,母亲的教导最关键。所以立志报效母恩,养母亲之身,养母亲之心,养母亲之志。母亲希望我做到博士,当教授,我都实现了。当然现在母亲希望我做圣贤,我要更加努力去做,尽此一生来实现母亲的志向。所以,这个孝的内涵是十分的深广。而成圣成贤,不外乎也是将孝做到圆满而已。
孔老夫子立教,他的教育,在《论语.述而第七篇》有这么一句话,「子以四教:文、行、忠、信」。孔老夫子立下四教,就是四种教育,这四种教育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,文、行、忠、信这四种,什么意思?根据皇侃的《论语义疏》,这是一位南北朝时代的经学家,他引了李充的话说,「其典籍辞义谓之文,孝悌恭睦谓之行。为人臣则忠,与朋友交则信」。这四教先说文,文就是说典籍,就是经典,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要学习。学了文之后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,这个行是从孝悌开始,孝悌恭睦,恭是恭敬,睦是和睦。你看这种排列的方式跟《弟子规》是刚好倒过来。《弟子规》先说「孝弟、谨信、爱众、亲仁」,这是行,然后再讲学文。这里孔子的四教先讲学文,然后用文指导行,证明文行是合一的,缺一不可的,不是说先行后文,也不能够只学文而不力行,这都不符合孔子的原意。
忠和信也是行,是行之根本。忠是心没有偏邪,怎么才能没有偏邪?没有自私自利就不会偏邪。这里皇侃《义疏》里面特别举出人臣,做部属的、做下属的要忠。其实做上位的人也要忠,忠是性德。跟朋友交往要讲求诚信,跟一切人交往都要讲求诚信。这个忠和信单提出来做为行的两个特别的法门,实际上忠信也是修行,所以你看孔子的教学是文行并重,跟《弟子规》七科讲的是一致的道理。那么学文不能离开忠信的根本,而忠信又不能离开孝悌的根本,「孝悌忠信、仁义礼智、诚敬谦和」,这十二个字可以说是中华传统价值观。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价值观,十二个字,孝悌忠信、仁义礼智、诚敬谦和。
好,第一堂课的时间到了,我们先学到此地,一会儿我们休息两分钟再进行第二堂课。谢谢大家。
更新于:6天前